本文转自:浙江日报
程振伟
■ 程振伟
立秋已过,杭州率先迈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一步——从新学期起,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,每个学年不少于10课时,并同步发布课程纲要和教师素养框架。这一举措不仅走在全国前列,更展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教育理念:人工智能教育不应是应试的附庸,而应是素质的生长。它需要遵循教育规律,循序渐进,由感知到认知,由用心到用脑,最终达到“动脑动手”的知行合一。
杭州的课程设计体现了明显的渐进性特征。低年级学生从“使用意识”起步,中年级开始“主动使用”,高年级尝试“协同解决问题”,初中阶段培养“价值辨别”,高中阶段则提升到“创作创新”。这种分层递进的安排,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,避免了“一刀切”的盲目冒进。
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,势在必行。如何更好把握人工智能教育目标,有几点提醒。
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是培育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,而非简单的技能训练。要践行素质生长式理念,首先需要锚准教育评价方式。人工智能课程不宜采用传统学科的量化考核标准,而应关注过程性评价,重视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参与度、创新性和合作精神。杭州发布的教师素养框架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支撑。只有教师首先理解并认同素质导向的教学理念,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落实生长式教育。
人工智能教育也需要打破校园围墙,善用社会资源。杭州地处长三角这一科技创新高地,拥有丰富的高校、企业和社会资源。通过开展校企合作、高校研学、科技馆实践等活动,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人工智能的应用价值、科创潜力,激发内在学习动机。这种大中小思政一体化“社会大课堂”模式,正是生长式教育的重要体现——让学习回归生活,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。
也要看到,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割裂已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。浙大、杭电等本地高校拥有雄厚的人工智能学科实力,应当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引领者。借鉴大学先修课(为保障后续课程学习效果而设计的前置知识体系)模式,杭州可率先探索“人工智能先修课程”,由高校专家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发,允许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提前修读大学水平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,获得的学分可在未来升学中得到认可。
只有坚持素质生长式理念,面向智慧社会未来需求,才能培养出既掌握技术又具备人文关怀,既善于创新又恪守伦理的新一代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在这片教育的试验田里,能够长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参天大树乃至繁茂森林。
(作者系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)
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